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大一新生期末考生死鬥:讓焦慮成為助力


  剛過了一個人生最大關卡高中升大學,大一新生才享受了不到一年的自由,瞬間進入昏天暗地的期末考。

「上次期中考才考70分耶,好低喔,我的期末考要加油啦!」
「70分很高了啦,我才糟糕,我以前都班上前三名…」
「我考不及格耶,天啊!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從來沒考過低於60分啊!」


        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來自各地高中的佼佼者,多半也都曾經是班上鰲頭獨占的狀元,鮮少在學業上經歷挫敗。但也正因為總是百戰百勝,所以突然遭遇到挫敗會措手不及、灰心喪志,甚至對之後的學習和考試感到焦慮。
失敗為成功之母,同學們可以從考試失利中學得什麼、以獲得下回的成功呢?
  關於焦慮和成就表現的關係,早在1908年,心理學家Yerkes和Dodson就從實驗資料得知適度的焦慮能引發最好的成就表現。他們的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在進行對他來說很簡單、熟悉的事情時,低焦慮導致低表現,因為沒有足夠的動機使人要表現好一點;中度以上包括高度的焦慮則是高表現。但做困難、不熟悉的事情時,高焦慮和低焦慮一樣導致低表現,這是因為高焦慮佔滿大腦運作的容量,使人的工作記憶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大幅下降;中度的焦慮才有最佳表現。也就是說,焦慮和成就表現的關係大致呈現一個倒過來的U型曲線。




      由此可知,我們只要將焦慮調節在適度水準,也就是個人的中度焦慮水準,就可以預防自己在準備期末考時K書效率低落,也可以避免自己在期末考考試當場當機,尤其在準備自己不熟悉、感覺較困難的科目時。不過,每個人的中度焦慮水準可能是不一樣的,有賴平日對自己多觀察。
        關於焦慮的調節,適當的方法除了常見的放鬆訓練、規律生活、運動,我們也可以在平日對自己從事的活動作紀錄,了解自己調節焦慮的狀況,讓焦慮成為助力,也避免不良的焦慮調節活動,例如:酗酒、使用非法藥物。

本文原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