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8日 星期三

探索與承諾:選擇我要的大學生活


    從小一起長大的四個好朋友大明小華阿祥浩浩,上了大學後呈現了不同的生活。

    大明的老爸是醫師,所以即使大明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就早早立定志向要成為白袍的一員,重考加轉系終於進了醫學系;不像小華小華每天都在嘗試不同的事物,週一吉他週二熱舞週三調酒週四法文週五管絃樂週末自行車,好像沒有定下來過。阿祥先前也參加了不少活動,最近跟了系上的教授的實驗室,專心做專題。浩浩很宅,整天待在學校或宿舍,從來不見他對什麼事情有興趣或是認真參加什麼活動,幾乎沒有人跟他往來。

    你的大學生活也像他們之中的任何一位嗎?你也找到了你認同的事物,或是仍在摸索?
  
  心理學家James Marcia 透過與青年的深入晤談,發現青年的認同可以從「承諾」(commitment)和「探索」(exploration)兩個方面來談。他提出了四種「認同的動態」,分別是「早閉型認同」(foreclosure)、「未定型認同」(moratorium)、「定向型認同」(identity achievement)、和「迷失型認同」(identity diffusion)

  早閉型認同是指已經對特定目標或價值做出承諾,但在此過程中並未做足夠的探索;如前述的大明,所唸的科系是由父親決定,而非由自己思考後而產生。Marcia認為,一旦經歷到「認同危機」,也就是當一個人過去相信的價值遭到挑戰,就會跳脫出早閉型認同。

        未定型認同則是仍在探索的階段,尚未對做出承諾;如同小華的案例。這類認同的特色是透過不斷地嘗試、摸索,積極尋找解決認同危機的方法;然而,Marcia指出處在這類認同動態的人有最高的焦慮感,因為此刻的世界對他們來說是難以預測的。

  定向型認同代表一個人已經對自己探索的結果產生承諾,通常是經歷了一段認同危機後產生的;如阿祥的案例。早閉型認同者經過探索、或是未定型認同者做出承諾,都會進入到這個階段。大明可透過探索來找出選擇念醫學系的理由、甚至是轉換跑道;小華也可在探索之後,使自己投身於某個目標,進而成為定向型認同者。

  沒有探索也沒有承諾則是迷失型認同,是最單純但也最不成熟的狀態。迷失型認同者可能是尚未經歷認同危機、低興趣、或是總是懸而不決,然而他們可能不會感到焦慮。就像浩浩的狀況,迷失型認同可能會導致社會孤立。

  你我都可能在四個不同的認同動態之間停留、流轉,經歷認同的危機引發的探索後,我們可能改變承諾、或是更堅定自己所信的事物。你也選擇了你要的大學生活了嗎?




參考資料:
Marcia, J. E. (1980).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Handbook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9, 159-187.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

本文最初發表於北醫心衛即時通網站。這是我第一篇以校園心理師的身分(當時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所寫的文章,這個主題也是我最喜歡的心理成長議題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