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新年快樂!祝您健康!」 ~正向心理學視角下的快樂與健康~

    揮別過去的一年,迎接新春,向大家說聲「新年快樂!祝您健康!」

    散佈祝福的同時,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所謂的快樂和健康,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麼?

過去,我們可能將快樂局限於情感上的愉悅,將健康僅視為身體結構的完整。這種身心二元論觀點使我們認為快樂僅僅是一種情緒,而健康僅僅是「沒有生病」的狀態。然而,當我們經歷重大災難、目睹戰爭的發生,或者在公共安全問題不斷浮現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快樂和健康的達成不是那麼簡單容易。顯然,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些概念。

    有人認為使自己總是處在正面積極的態度叫做快樂,有人認為每年體檢沒有紅字出現就是健康,…對您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和健康呢?

  正向心理學家Seligman提出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的概念,並且用”PERMA”來解說五個構成真實的快樂的要素,它們分別是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全心投入(Engagemen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

    讓我們套用一些新年的元素,來探索正向心理學視角下的快樂與健康吧!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快樂不僅僅是由單一的情緒來定義,而是一系列正向情緒的結合,可以是喜悅、滿足、感恩等,年節期間的熱鬧、慶祝氣氛,也會使人感受到正向情緒。當然,單純享受平靜的感覺也是。研究顯示,正向情感的存在,可幫助抵抗憂鬱症。

全心投入(Engagement):也被稱為「心流」,指的是當一個人完全投入並享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時,會感到時間停滯,全神貫注,並且有無比的快樂。這次,不妨全心投入過年前的除舊佈新,或是享受年節準備,無論當中有你喜歡做的和不喜歡做的,試著全心全意投入參與。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社交關係和人際互動對幸福和健康至關重要,可以提供情感的支持,有助於減輕壓力和增加幸福感。過年期間,少不了有比平常更多的親友間的互動,正好是經營溫暖和互相陪伴鼓舞的人際關係的好時刻。

意義(Meaning):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方向,甚至是「目標」,並感到充實和滿足。而這裡的意義並不是一個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替自己找尋意義,而非由別人來告訴我們。不妨把有意義的生活當成新年的課題,留下一些時間為自己尋找。

成就感(Accomplishment):我們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當達成個人目標或完成一項有意義的任務時,那種無形而巨大的成就感。追求成就感使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可以提高自信心。如果你也喜歡做新年計畫,那麼別忘了設下合理有意義的目標,並且在這一年裡常常提醒自己全心投入與協助自己完成,完成之後也別忘了對自己說聲Well-done。

  在這新年伊始,讓我們參考PERMA模型,將快樂、健康和這五個元素視為我們的新年目標,以實現一個更快樂、更健康的生活!祝大家新年快樂,健康幸福!

      覺得上述的PERMA模型不符合自己的情況嗎?別擔心,心理學總是為非典型、不平凡、無法被世俗定義的你開了一扇友善大門,歡迎預約心理師詳談。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孩子所選非我所愛,老師你可以幫幫我嗎?


    「老師,請你幫忙勸勸我的小孩,我幫他選的這條路才是最順利的。」
    「我的小孩只相信同學、什麼決定都被同學牽著走,不聽父母的話。」
    「無論花多少錢,拜託老師一定要想辦法讓我的孩子進最好的系所。」

    是的,無論年齡多大(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大多已經成年了),或書念得多高(有些甚至已經比父母的學歷還高了),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但是,對於父母的殷殷忠告,青少年期以後的孩子好像不怎麼領情。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的理論,高中、大學階段的社會心理發展任務包括:青少年期應發展自我認同、成人早期應發展建立友愛、親密和承諾的關係。然而,相較於西方,華人父母較保護子女和重視學業成就,使得個人學業生涯與職業的抉擇常引發親子衝突。

  從青少年階段開始,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如當年,所謂「父母的賞味期限」已過,孩子還小時、跟前跟後、不時黏住爸媽的場景不再。此階段的孩子受同儕影響大,智能和性格會較接近同伴,相同興趣、需求的青少年容易聚集,成群結黨;這也是團體活動(正面的例子如校園社團活動,負面的例子如幫派)對青少年有極大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學生容易選擇跟同儕相近的科系和志向,當這些選擇和父母原本的預期衝突時,往往讓父母急跳腳,覺得自己的孩子「不懂事、被騙了」。此時,父母常轉向「也是大人」的老師尋求後援。老師與學生、父母與孩子,這個由三個人形成的兩段重要關係,碰上這個狀況往往產生更多拉扯。

        父母覺得:「老師跟我一樣是大人,應該幫忙我把孩子導向正途。

孩子覺得:「這是我的人生,應該由我自己決定。

老師覺得:「我主要負責教學與研究,這應該是家庭內部要協調的事。

這三個「應該」,導致了情緒上的責任歸屬不平衡。家長認定孩子無法扛起全責,必須由長輩來主導;孩子認為自己夠大,知識足以承擔;老師則認為這不是自己所能影響。

    在青春期晚期到成人早期的心理發展上,長輩不是全然沒有影響,反而是以「補足」的角色參與其中!然而,孩子容易主觀覺得,父母和老師在的成長路上,好像變成了「反派角色」。

如果補足的是情緒上的同理和支持──同理孩子在做職涯規劃上會遭遇的焦慮和挫折,而不一定是同意他某些特定的選擇。那麼,「反派角色」就又會變回家人角色。

與其嚴格限制孩子未來要做什麼,協助他建立真實的自我,開放地討論生涯規劃,將有效緩解這個時期的親子衝突!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大一新生期末考生死鬥:讓焦慮成為助力


  剛過了一個人生最大關卡高中升大學,大一新生才享受了不到一年的自由,瞬間進入昏天暗地的期末考。

「上次期中考才考70分耶,好低喔,我的期末考要加油啦!」
「70分很高了啦,我才糟糕,我以前都班上前三名…」
「我考不及格耶,天啊!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從來沒考過低於60分啊!」


        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來自各地高中的佼佼者,多半也都曾經是班上鰲頭獨占的狀元,鮮少在學業上經歷挫敗。但也正因為總是百戰百勝,所以突然遭遇到挫敗會措手不及、灰心喪志,甚至對之後的學習和考試感到焦慮。
失敗為成功之母,同學們可以從考試失利中學得什麼、以獲得下回的成功呢?
  關於焦慮和成就表現的關係,早在1908年,心理學家Yerkes和Dodson就從實驗資料得知適度的焦慮能引發最好的成就表現。他們的研究顯示,當一個人在進行對他來說很簡單、熟悉的事情時,低焦慮導致低表現,因為沒有足夠的動機使人要表現好一點;中度以上包括高度的焦慮則是高表現。但做困難、不熟悉的事情時,高焦慮和低焦慮一樣導致低表現,這是因為高焦慮佔滿大腦運作的容量,使人的工作記憶力、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大幅下降;中度的焦慮才有最佳表現。也就是說,焦慮和成就表現的關係大致呈現一個倒過來的U型曲線。




      由此可知,我們只要將焦慮調節在適度水準,也就是個人的中度焦慮水準,就可以預防自己在準備期末考時K書效率低落,也可以避免自己在期末考考試當場當機,尤其在準備自己不熟悉、感覺較困難的科目時。不過,每個人的中度焦慮水準可能是不一樣的,有賴平日對自己多觀察。
        關於焦慮的調節,適當的方法除了常見的放鬆訓練、規律生活、運動,我們也可以在平日對自己從事的活動作紀錄,了解自己調節焦慮的狀況,讓焦慮成為助力,也避免不良的焦慮調節活動,例如:酗酒、使用非法藥物。

本文原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我的未來想跟她—從九把刀劈腿事件看浪漫愛

        知名作家九把刀的作品中,總是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女朋友的愛,曾經感動無數讀者,儼然是理工人出身的愛情專家。BUT(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 BUT!)在他爆出與女記者的劈腿事件後,他的「兩個我都愛」言論,直接挑戰了閱聽大眾的戀愛神經!

    「假裝坦白,實際上想要一石二鳥。」
    「只顧著保護自己,言行傷了女朋友的心也害了女記者。」
    「女記者好像被始亂終棄?

        根據心理學家Sternberg的愛情三元論(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可以從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這三個組成要素來瞭解。

親密是在愛情關係中感到親近、有關連的溫暖經驗,戀愛者會想要提昇另一方的幸福,重視、仰賴、支持、珍視另一方。

激情是在愛情關係中導致身體吸引和性結合的驅力,有時也包括支配或臣屬於另一方的需求。

承諾包括決定自己愛上對方和承諾維持愛情關係;但兩者不一定同時出現,因為有時候戀愛僅是短期的決定墜入情網,不保證維持長期的愛情關係,有時候是基於其他因素而維持戀愛關係,例如:覺得自己有照顧對方的責任。

        九把刀與女記者的關係多屬於「浪漫愛」(romantic love) ----缺乏承諾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式愛情,因為九把刀表明「自己雖然喜歡女記者,但是未來想跟我女友」。這類戀愛關係比單純的喜歡還多一點身體上或其他方面的吸引力;媒體拍到了兩人上摩鐵的照片,大大地宣揚了激情的部分,實際上浪漫愛不一定從身體的迷戀開始,也可能由友情起頭,再加入激情。值得注意的是激情容易冷卻,此段戀愛關係之後可能轉往只有親密的「喜歡」(Liking)。

  另一方面,九把刀對女朋友提出承諾宣言,但網友提出質疑:「女朋友就算原諒他也很難跟他走下去吧?」這反映出戀愛的三元素並非獨立存在和運作,而是互相影響構成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九把刀的女朋友在激情的面向上遭到實質的背叛,甚至連親密的面向九把刀也疑似出軌;雖然她在事件之後得到九把刀承諾未來,但戀愛的三角結構已經失衡,九把刀與女朋友的長期關係遭到嚴峻的考驗。

        浪漫愛是青春期和成人早期比較常見的戀愛形式,卻也常是劈腿劇本第一幕的戀愛形式,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大學裡因劈腿或被劈腿而困擾的學生屢見不鮮。然而,承諾有「決定愛上對方」和「維持長期關係」這兩項重點,並非短暫武斷地開出空頭支票,而是有賴決心和時間來經營。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無法控制的鹹豬手? —淺談衝動控制

        學運領袖陳為廷多年前的性騷擾事件頻頻被爆出,姑且不論這對他加入政治圈的影響,此事件突現了部分性騷擾者也可能是資質聰穎、外觀正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性騷擾事件背後隱含衝動控制議題,若能以正面的態度看待衝動控制問題,有朝一日大家也比較能夠適時幫助衝動控制障礙者。本文並非企圖汙名化患者或是特定人物,也非針對陳為廷給予診斷。

         一般而言,「衝動」的發生與表現有五個階段:突然產生一個念頭、上升的緊張感、執行其行為的快感、慾望的緩解、感覺罪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感覺到衝動,可能是看個某個期待已久的電影就要上映時,可能是聞到某樣令人食指大動的佳餚時。在可被社會大眾接受的狀況下表現衝動,多半會有良好結果,例如去看了一場好電影和吃了一頓好料,最後一階段「感覺罪惡」未必會出現。

  但是,當衝動的內容或表現方式不被社會所接受,我們必須仰賴自我控制來避免表現衝動。對一般人來說,與性有關的念頭或多或少會閃過腦海,想到的時候也容易臉紅心跳,血脈賁張;擁有自我控制力者,可以將這些訊號視為「警報」,提醒自己轉移注意力;但對性騷擾意圖犯行者而言,卻產生執行的計畫,並在執行時感覺興奮,成為促成下一次類似行為的增強物。性騷擾者並非在任何時刻都無法控制自己,而是在性衝動出現時,未能及時偵測或啟動自我控制以阻止後續性騷擾行為。所以,平常可能是奉公守法、品學兼優的人,在缺乏自我控制的狀態下,也可能伸出那隻鹹豬手。

        自我控制逐漸受到心理專業和大眾的注目。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的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此類疾患的特色之一就是衝動控制不佳,容易因「不遵守規則」、「無法控制自己」而惹上麻煩。然而,經過規則服藥與適當的心理介入,ADHD患者訓練也可以有一番成就,例如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即是在母親的協助下專心地接受游泳訓練,並成為史上獲得最多奧林匹克獎牌的選手。

  去年(2013)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 DSM-5)新增了一個章節,討論了與破壞行為、衝動控制問題、品行問題有關的疾患。其實,除了一般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竊盜癖、縱火癖會被歸類於此,購物癖、網路成癮,還有前述的性騷擾也都跟衝動控制有關。在撻伐年輕的學運領袖的同時,我們也應共同關注衝動控制的問題以促進全體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亞斯伯格,是你? —只講自己有興趣的學者症候群

[寫在前面] 我曾在【智者還是愚人? —淺談亞斯伯格症的心理社會特質】這篇文章提到部分亞斯伯格患者對特定領域有異於常人的興趣和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相關的現象--學者症候群。

        你我或多或少有機會與所謂的「天才」在職場上共事或在學校裡一起學習、做分組作業。當我們開始發覺他們似乎有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模式,或是被他們的知識庫容量之大之精細嚇了一跳......不禁要懷疑自己碰上了亞斯伯格症患者。
許多書籍或電影也如實呈現了某些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特殊能力,例如對數字有異於常人的敏銳,或是有驚人的記憶力。這些人就好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士一樣對某個領域非常專精,常被形容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近代著名的例子是有「腦人」(Brain man)之稱的作家Daniel Tammet*,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他有驚人的計算能力,還可背誦圓周率到小數點後22514位,身為道地英國人卻只花一週就學會冰島語,還上當地節目接受全冰島語訪問!
  西元1944年,奧地利的小兒科醫師亞斯伯格首度在研究中描述了一群特殊的兒童:他們普遍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和同儕相比較沒有同理心、舉止笨拙等。五十年後,這些描述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並以亞斯伯格醫師之名,稱之亞斯伯格症。根據紀載,亞斯伯格醫師本人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症狀;這也許是他特別有辦法辨識出這群特殊兒童的原因之一吧!
  根據DSM-IV-TR診斷準則,亞斯伯格症屬於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者的學者症候群跟其中一項核心特質「侷限重複行為及興」(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有關--感到興趣的事物範圍非常侷限,但對興趣極度專注。加上他們在社會人際互動上理解別人的心思有些障礙(可參考這篇文章【你的破銅爛鐵是我的寶物? 難以理解對方的情意—談亞斯伯格症特質】),所以常可見到亞斯伯格患者講述他的冷門知識,旁人完全插不上嘴,或是大家都沒有興趣聽,患者卻開心講不停。
  天性單純的亞斯伯格患者忽略了聊天要一來一往才能持續下去,只顧著使出渾身解數想讓旁人也一起進入他覺得超有趣的世界,這很容易讓旁人以為他在賣弄學識。試想,如果在氣氛輕鬆愉快的社交場合,這有多麼煞風景!
在工作場合,亞斯伯格患者也常毫不留情地指出錯誤,或是在分享意見的討論時間為了捍衛他所認定的「正確知識」爭執到面紅耳赤,也容易被工作夥伴評為自我意識太強、難以合作。當我與亞斯伯格症患者一同「工作」─進行心理治療,有時候也會被這些彷彿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學者糾正和批評,這時候如果與之據理力爭,不但得不到結論,可能還破壞彼此的信任關係。
此刻須稍微放緩,向對方說明現在我們對某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而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且心裡都會急著證明對方是錯的。這個想法也適用於教導亞斯伯格患者在開口糾正別人前想一想,以緩和情緒。
        必須補充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亞斯伯格患者都是天才或學者症候群,外界對其智商有過高的期待,或因為認定有高智商就要有好表現的要求往往會造成亞斯伯格患者的成就壓力。當我們發覺身邊有亞斯伯格同伴展現他的專長和特質時,就以平常心來面對吧!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延伸閱聽:Daniel Tammet TED上有一段演講:「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他與觀眾們分享了他所知覺到的世界。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你的破銅爛鐵是我的寶物? 難以理解對方的情意—談亞斯伯格症特質

        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醫師收到英國交通部長贈送懷錶,記者詢問他收到這樣的禮物是否有「送終(鐘)」的不當聯想,柯市長以「轉送給別人就好」、「破銅爛鐵可以回收」來回應。早在柯醫師參選時,部分驚世言行就已經被各界認為有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的特質。難以理解對方情意、僅能就字面上了解對方的意思,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的常見特質。

  大部分的人能根據社會情境推論出來,禮物代表的意義遠超過實質的價值和實用性,象徵雙方的友好,但這份禮物「跟我有什麼關係」才是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腦海中主要處理的訊息。柯市長被引導到不擅長的「理解社會脈絡」的問題,當下只根據自己過去作為外科醫師不忌諱死亡和隨時隨地有時間可以看,推論出自己不需要這只懷錶,甚至聯想到「說不定其他人會需要」,脫口而出轉送給別人或回收的答案。

  這個情境無關對錯,卻常造成亞斯伯格症特質者與一般人的人際接觸上的摩擦。心理師在與個案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也常發生類似的插曲。有一次個案滔滔不絕描述他的作業寫得有多麼完美,我想委婉地打斷他:「雖然我沒看到你的作業,但聽你講得這麼仔細就知道一定寫得非常棒......」,話還沒講完,個案就眼睛一亮,猜猜看他怎麼回應?

  「對!妳沒有看到我的作業,我現在就回去拿來給妳看!

  這位個案讀不出我所表達的「我已經知道你的作業寫得很棒,可以不用再說了」,而只專注在實際上我沒有看到他的作業,才有如此回應。有些患者難以理解某些句型,例如反問句:「你覺得這篇文章還蠻有趣的,不是嗎?」或雙重否定句:「我不是不喜歡音樂、我超愛的!」這些句型帶有隱藏的情緒意義或牽涉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亞斯伯格症患者難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所以覺得「一般人的想法」真是太不符合邏輯了!

        幸虧,多數的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因此只要把問題用比較直接、簡單的句型重複一次,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理解。依照特質程度不同,個別化的社交技巧訓練,可增進亞斯伯格症特質者對社會脈絡的理解,並協助患者面對因不了解社會脈絡而產生的不適應情緒。亞斯伯格症患者的陪伴者或照顧者,也因情緒能量大幅損耗,需要更多情緒支持。這個天生的障礙,若有足夠的耐心和訓練,也會成為社會的寶物。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