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我的未來想跟她—從九把刀劈腿事件看浪漫愛

        知名作家九把刀的作品中,總是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對女朋友的愛,曾經感動無數讀者,儼然是理工人出身的愛情專家。BUT(人生最厲害就是這個 BUT!)在他爆出與女記者的劈腿事件後,他的「兩個我都愛」言論,直接挑戰了閱聽大眾的戀愛神經!

    「假裝坦白,實際上想要一石二鳥。」
    「只顧著保護自己,言行傷了女朋友的心也害了女記者。」
    「女記者好像被始亂終棄?

        根據心理學家Sternberg的愛情三元論(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情可以從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這三個組成要素來瞭解。

親密是在愛情關係中感到親近、有關連的溫暖經驗,戀愛者會想要提昇另一方的幸福,重視、仰賴、支持、珍視另一方。

激情是在愛情關係中導致身體吸引和性結合的驅力,有時也包括支配或臣屬於另一方的需求。

承諾包括決定自己愛上對方和承諾維持愛情關係;但兩者不一定同時出現,因為有時候戀愛僅是短期的決定墜入情網,不保證維持長期的愛情關係,有時候是基於其他因素而維持戀愛關係,例如:覺得自己有照顧對方的責任。

        九把刀與女記者的關係多屬於「浪漫愛」(romantic love) ----缺乏承諾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式愛情,因為九把刀表明「自己雖然喜歡女記者,但是未來想跟我女友」。這類戀愛關係比單純的喜歡還多一點身體上或其他方面的吸引力;媒體拍到了兩人上摩鐵的照片,大大地宣揚了激情的部分,實際上浪漫愛不一定從身體的迷戀開始,也可能由友情起頭,再加入激情。值得注意的是激情容易冷卻,此段戀愛關係之後可能轉往只有親密的「喜歡」(Liking)。

  另一方面,九把刀對女朋友提出承諾宣言,但網友提出質疑:「女朋友就算原諒他也很難跟他走下去吧?」這反映出戀愛的三元素並非獨立存在和運作,而是互相影響構成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九把刀的女朋友在激情的面向上遭到實質的背叛,甚至連親密的面向九把刀也疑似出軌;雖然她在事件之後得到九把刀承諾未來,但戀愛的三角結構已經失衡,九把刀與女朋友的長期關係遭到嚴峻的考驗。

        浪漫愛是青春期和成人早期比較常見的戀愛形式,卻也常是劈腿劇本第一幕的戀愛形式,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大學裡因劈腿或被劈腿而困擾的學生屢見不鮮。然而,承諾有「決定愛上對方」和「維持長期關係」這兩項重點,並非短暫武斷地開出空頭支票,而是有賴決心和時間來經營。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無法控制的鹹豬手? —淺談衝動控制

        學運領袖陳為廷多年前的性騷擾事件頻頻被爆出,姑且不論這對他加入政治圈的影響,此事件突現了部分性騷擾者也可能是資質聰穎、外觀正常、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性騷擾事件背後隱含衝動控制議題,若能以正面的態度看待衝動控制問題,有朝一日大家也比較能夠適時幫助衝動控制障礙者。本文並非企圖汙名化患者或是特定人物,也非針對陳為廷給予診斷。

         一般而言,「衝動」的發生與表現有五個階段:突然產生一個念頭、上升的緊張感、執行其行為的快感、慾望的緩解、感覺罪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會感覺到衝動,可能是看個某個期待已久的電影就要上映時,可能是聞到某樣令人食指大動的佳餚時。在可被社會大眾接受的狀況下表現衝動,多半會有良好結果,例如去看了一場好電影和吃了一頓好料,最後一階段「感覺罪惡」未必會出現。

  但是,當衝動的內容或表現方式不被社會所接受,我們必須仰賴自我控制來避免表現衝動。對一般人來說,與性有關的念頭或多或少會閃過腦海,想到的時候也容易臉紅心跳,血脈賁張;擁有自我控制力者,可以將這些訊號視為「警報」,提醒自己轉移注意力;但對性騷擾意圖犯行者而言,卻產生執行的計畫,並在執行時感覺興奮,成為促成下一次類似行為的增強物。性騷擾者並非在任何時刻都無法控制自己,而是在性衝動出現時,未能及時偵測或啟動自我控制以阻止後續性騷擾行為。所以,平常可能是奉公守法、品學兼優的人,在缺乏自我控制的狀態下,也可能伸出那隻鹹豬手。

        自我控制逐漸受到心理專業和大眾的注目。在兒童與青少年族群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的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此類疾患的特色之一就是衝動控制不佳,容易因「不遵守規則」、「無法控制自己」而惹上麻煩。然而,經過規則服藥與適當的心理介入,ADHD患者訓練也可以有一番成就,例如美國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即是在母親的協助下專心地接受游泳訓練,並成為史上獲得最多奧林匹克獎牌的選手。

  去年(2013)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V, DSM-5)新增了一個章節,討論了與破壞行為、衝動控制問題、品行問題有關的疾患。其實,除了一般在社會新聞上看到的竊盜癖、縱火癖會被歸類於此,購物癖、網路成癮,還有前述的性騷擾也都跟衝動控制有關。在撻伐年輕的學運領袖的同時,我們也應共同關注衝動控制的問題以促進全體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

亞斯伯格,是你? —只講自己有興趣的學者症候群

[寫在前面] 我曾在【智者還是愚人? —淺談亞斯伯格症的心理社會特質】這篇文章提到部分亞斯伯格患者對特定領域有異於常人的興趣和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相關的現象--學者症候群。

        你我或多或少有機會與所謂的「天才」在職場上共事或在學校裡一起學習、做分組作業。當我們開始發覺他們似乎有一種特殊的人際互動模式,或是被他們的知識庫容量之大之精細嚇了一跳......不禁要懷疑自己碰上了亞斯伯格症患者。
許多書籍或電影也如實呈現了某些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特殊能力,例如對數字有異於常人的敏銳,或是有驚人的記憶力。這些人就好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士一樣對某個領域非常專精,常被形容為「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近代著名的例子是有「腦人」(Brain man)之稱的作家Daniel Tammet*,患有亞斯伯格症的他有驚人的計算能力,還可背誦圓周率到小數點後22514位,身為道地英國人卻只花一週就學會冰島語,還上當地節目接受全冰島語訪問!
  西元1944年,奧地利的小兒科醫師亞斯伯格首度在研究中描述了一群特殊的兒童:他們普遍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和同儕相比較沒有同理心、舉止笨拙等。五十年後,這些描述被標準化為診斷依據,並以亞斯伯格醫師之名,稱之亞斯伯格症。根據紀載,亞斯伯格醫師本人小時候也有這樣的症狀;這也許是他特別有辦法辨識出這群特殊兒童的原因之一吧!
  根據DSM-IV-TR診斷準則,亞斯伯格症屬於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患者的學者症候群跟其中一項核心特質「侷限重複行為及興」(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有關--感到興趣的事物範圍非常侷限,但對興趣極度專注。加上他們在社會人際互動上理解別人的心思有些障礙(可參考這篇文章【你的破銅爛鐵是我的寶物? 難以理解對方的情意—談亞斯伯格症特質】),所以常可見到亞斯伯格患者講述他的冷門知識,旁人完全插不上嘴,或是大家都沒有興趣聽,患者卻開心講不停。
  天性單純的亞斯伯格患者忽略了聊天要一來一往才能持續下去,只顧著使出渾身解數想讓旁人也一起進入他覺得超有趣的世界,這很容易讓旁人以為他在賣弄學識。試想,如果在氣氛輕鬆愉快的社交場合,這有多麼煞風景!
在工作場合,亞斯伯格患者也常毫不留情地指出錯誤,或是在分享意見的討論時間為了捍衛他所認定的「正確知識」爭執到面紅耳赤,也容易被工作夥伴評為自我意識太強、難以合作。當我與亞斯伯格症患者一同「工作」─進行心理治療,有時候也會被這些彷彿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學者糾正和批評,這時候如果與之據理力爭,不但得不到結論,可能還破壞彼此的信任關係。
此刻須稍微放緩,向對方說明現在我們對某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而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且心裡都會急著證明對方是錯的。這個想法也適用於教導亞斯伯格患者在開口糾正別人前想一想,以緩和情緒。
        必須補充說明的是,並非所有亞斯伯格患者都是天才或學者症候群,外界對其智商有過高的期待,或因為認定有高智商就要有好表現的要求往往會造成亞斯伯格患者的成就壓力。當我們發覺身邊有亞斯伯格同伴展現他的專長和特質時,就以平常心來面對吧!

本文為台北醫學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之心衛即時通專欄所寫。



*延伸閱聽:Daniel Tammet TED上有一段演講:「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他與觀眾們分享了他所知覺到的世界。